临期食品的冰与火:规模百亿 货源紧缺
本报记者 刘旺 北京报道
用打折的临期价格买到“不打折”的食品,近年来,食品临期食品不断受到当代消费者的火规青睐。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模百临期食品赛道扩容明显,亿货源紧与先前超市开设临期食品折扣区不同的临期是,近年来,食品出现了不少临期食品品牌,火规如“好特卖”“繁荣集市”“小象生活”“甩甩卖”“东罗西搜”等。模百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亿货源紧报告,2021年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318亿元。临期
但也有质疑声传出,食品关于货源紧缺,火规临期食品折扣店产品不临期,模百而是亿货源紧陈列众多小品牌产品的声音不断出现,让人不禁发出深思:临期食品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临期食品“狂欢”
“买临期食品的人是精致穷还是真节俭”“临期食品有多受欢迎”“临期食品避坑指南”,社交平台上关于临期食品广泛的讨论,让临期食品有了更多的话题性。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2021年临期食品行业加速发展,市场规模达318亿元。2021年临期食品行业开始受到资本、用户关注,多个品牌获得融资,预计行业保持6%的增长率,并将会持续增长,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01亿元。
入局者也越来越多。截至2021年底,我国临期食品相关企业总注册量达到了94家,市场竞争加剧。
资本也在关注临期食品赛道。记者注意到,2020年至今,包括好特卖、繁荣集市、食惠邦、小象生活、嗨特购、嗨购猫在内的不少品牌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融资,好特卖更是在2020年6月、9月及2021年8月分别获得了三轮融资。
实际上,临期食品并不算新事物。记者注意到,早在2012年,原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要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并单独出售,如超市的“临期食品专柜”。
北京市工商局随之向外界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六级标准,根据保质期的不同,设定了不同的临界期,如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标注保质期6个月~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等等。
而在尚无临期食品品牌店出现时,市面上也一直有临期食品流通。记者在多个食品饮料经销商微信群里发现,各类饮料、奶制品、啤酒、方便面等各类临期积压库存产品的出售和收购,是流通领域的常态。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临期产品的大量存在是临期生意生存的基础。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1%的库存沉淀就是300亿元的临期食品行业规模。
“根据六级标准要求,存在大量的商品放置到临期状态仍没有销售出去的情况,在流通速度较慢的渠道会更突出,像一些私人超市,这种临期现象更加普遍,所以,一般商家会有针对性地把快到保质期的商品放在货架的最前端,把日期新的商品放在后面。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策略,临期都是在所难免的,这时商家就会选择降价处理,或直接交给专门的处理商打包处置,也就给临期食品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江翰表示。
货源何处?
赛道火热的背后,临期食品的货源其实并不稳定,并且越来越紧缺。
几年前,天津最早出现了一家临期食品连锁店“闹玩洋行”,其创始人“娄哥”透露,临期食品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因为进口食品的进货周期长导致的货物积压,二是零售商的退货。
娄哥解释道:“比如说你是德国啤酒的代理商,要从德国进一批啤酒到中国销售,货从你下订单到付款,到生产、发运,再到中国海关,再通过检验流通到各个零售店,是一个非常长的链条,订货周期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在订货的时候需要一次性订很多货物。这时候就极有可能因为对市场估计不准导致库存积压。”
“第二个来源是一些零售商在进货时没有考虑到未来退货的问题,到了消费旺季零售商会下大量的订单,如果过了旺季,剩余的就会无条件退货给供货商。这时产品的日期有可能相对比较久了,甚至已经拆掉外包装,二次销售不好卖了。”娄哥说。
河北省沧州市的超市经营者李强,此前也考察了临期食品生意,不过他也发现,这个行业的货源并不稳定。“加了十多个经销商的群,每天都要自己找货。品牌方提供的货,有些不是大牌,消费者不怎么认同。”
对于货源问题,临期食品货源平台超级供货仓联合创始人田云表示,“以前做的人少,货源充足,即便专做临期食品,都可以找到货,但随着做临期食品的人越来越多,对货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货源根本跟不上日益增加的需求,以前是处理临期货的源头追着临期食品仓库跑,现在反过来了,是专做临期食品批发的仓库追着源头跑。而且还不一定能拿上货,有可能你还在和源头方磨价时,已经有人全拿下了。”
“2018年我们第三家店开的时候,进货单上显示的基本都是进口临期食品,价格特别便宜,但2021年初,这里的临期食品连5%的比例都占不到了,而且价格还特别贵。”娄哥说。
除了临期食品的需求暴增,供应跟不上需求,娄哥还认为,临期食品缺货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只会越来越紧张,而且极有可能未来出现临期食品的概率越来越小,因为之前出现临期食品,是进口商评估自己的销量,数据评估的不准确,但现在有了大数据,大家对进货量的估计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准确,也就意味着估算的失误会越来越少,进货进多了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小。”
临期食品是门好生意吗?
临期食品是门好生意吗?这一直是业内探讨的热点话题。
一方面,临期食品货源紧俏在折扣店中也有体现。记者在好特卖发现,其陈列的产品不仅仅有临期食品,也有诸如到2024年7月到期的巴黎水,不知名的鸡爪等产品。对于产品结构问题,记者致电好特卖,但对方并未对该问题进行回应。对于货源,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都是对接的厂家”。
同时,以“临期捕手”线下门店为例,其中40%的商品是进口食品,30%的商品是网红食品,10%的商品是短保食品,只有20%的商品是临期食品。
另一方面,对品牌方来说,临期食品折扣店的加盟业务或许是一个好生意。根据凤凰网科技的报道,有意向与好特卖合作的“合伙人”需要缴纳 1.98 万元的培训费和 34 万元的保证金,才可以成为一家已开业的好特卖店铺“合伙人”。“合伙人”可以管理一家面积100~150 平方米,日均销售额在 1 万元左右的门店,并获得店铺 12% 的销售额分成。同时,“合伙人”需要负责店铺的人力和水电成本,而进货、房租、物流会由总部负责。
但好特卖招商工作人员表示,该模式已经停止,现在如果想和好特卖进行合作,只能从其平台进货,但店铺不能挂好特卖的Logo。也就是说,好特卖的另一面,变成了折扣仓库。
全国连锁店东罗西搜相关负责人也透露,“东罗西搜现在不收加盟费,只收开店押金,200平方米以上6.98万元,100平方米到200平方米3.98万元,80平方米以下1.98万元。我们的产品平均毛利有35%。”
不过,面对趋之若鹜的资本和消费者的热情追捧,判断临期食品折扣店是否是门好生意,似乎要跳脱出产品本身。
江瀚认为,临期其实就是奥特莱斯的生意,正在成为解决流量困局的一种另辟蹊径的办法。
“对当前的互联网来说,获客的成本越来越高,不少电商现在新拉一个用户的成本甚至到了百元,但对临期食品来说,获客反而不是问题,只要你有足够的货源,在这个市场上到处都是长尾,只要能把货架设计得精细、整洁而且有条理,就能够吸引消费者。对消费者而言,进入一个有大量小众却足够低价的商品群之中的时候,往往会有扑面而来的冲击力,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比如说一折甚至更低的折扣标语,往往能够刺激极强的购买欲望,甚至能够迅速转化成为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江翰说。
(责任编辑:综合)
-
记者/宋豆豆锂盐价格居高不下,动力电池水涨船高,车企自研电池风起云涌,甚至将触角延伸至更上游的锂矿开采和提炼,早已不是新鲜事。今年以来,继广汽埃安、蔚来汽车等官宣成立电池公司并加速布局上游锂矿之后,小 ...[详细]
-
当地时间21日,俄罗斯外交部独联体事务第二司司长波利修克在接受塔斯社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坚持将白俄罗斯作为未来与乌克兰谈判和缔结条约的参与者,并作为乌克兰的安全担保国之一,这将维持担保国名单的平衡。他还 ...[详细]
-
最新一艘075型两栖攻击舰广西舰首次公开亮相。据央视军事4月21日报道,近日,刚列装不久的两栖攻击舰广西舰开展基础性训练,着眼未来两栖作战和远海作战需求,在某海域持续开展航行组织、损害管制等科目。从外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新浪教育】苏州山峰双语学校钱春梅:开设多彩拓展课程 放飞缤纷青春个性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两部门:到2025年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产业用纺织品用于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是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纺织工业高端化的重要方向 ...[详细]
-
国泰环保或因技术“硬科技”不足转战创业板 招股书信息与募投地块竞买条件不符
中国网财经4月21日讯记者叶浅 邢楠)近日,杭州国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环保”)回复深交所首轮问询并更新招股书,公司拟在创业板上市。此次IPO,国泰环保计划募集资金3.29亿元,募集资金 ...[详细]
-
继硅谷高科技企业后,华尔街大型投行也悄然掀起裁员潮。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近期花旗银行集团已解雇约50名交易员,高盛银行部门也裁减数十人,摩根大通与摩根士丹利则正在研究裁员计划。最令市场惊 ...[详细]
-
记者 | 黄昱在等待“白衣骑士”纾困的过程中,佳兆业出现了核心高管离职的情况。继佳兆业集团原集团控股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刘策和原分管融资管理的高级副总裁刘先华离职后,据界面新闻了解,分管融资管理的高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