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工人日报:“拉黑”不是预防恶意求职的好办法!

工人日报:“拉黑”不是预防恶意求职的好办法

时间:2025-07-06 06:09:13 来源:胁肩累足网 作者:探索 阅读:477次

新闻——据《中国青年报》8月30日报道,拉黑日前,工人一份由上海40多家中小微企业一起核对、日报草拟的不预“求职者黑名单”在上海的资产管理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中小微企业老板之间流传。防恶法被列入“黑名单”的意求人,有的好办利用企业不交社保和居家办公的漏洞,同时在多家企业任职领取多份工资;有的拉黑利用企业背景调查不完善,伪造学历、工人工作经历等。日报

为了预防恶意求职,不预一些用人单位通过共享“黑名单”的防恶法方式,将一些被他们认定为具有不良行为的意求人“拉黑”,以求阻止这种行为的好办发生,尽管出发点可以理解,拉黑但却不是一个好办法。

通常而言,用人单位聘用劳动者都会进行学历、工作经验、劳动关系状况等方面的审查,有些用人单位甚至要求求职者签署各种各样的承诺,防止一些求职者编造虚假信息损害用人单位权益,预防纠纷发生。客观而言,只要用人单位通过事前审查应聘者的资料或者签署符合法律规定的承诺书,签订劳动合同后,是可以达到阻止恶意求职行为的。

之所以出现一些用人单位虽然在劳动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却对一些劳动者的行为“束手无策”,不得不借助“黑名单”方式阻止恶意求职的发生,企业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这些用人单位大多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了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也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保,等等。这样的行为本身或是违法,或是弱化了用人管理制度——因为涉嫌违法,企业无法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因为管理不严格,给一些劳动者提供了“多头供职”的空间。于是,在公力救济行不通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企业通过建立“求职者黑名单”进行私力救济的情形。

预防恶意求职,依靠“拉黑”进行私力救济,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一方面,“拉黑”应聘者对已经聘用过这些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而对于没有招聘过这些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而言,通过“黑名单”剔除一些求职者,有可能涉嫌就业歧视,带来法律风险;另一方面,“黑名单”往往需由公权力部门认定,一些用人单位自行建立“求职者黑名单”已经超越了法律的界限。

预防恶意求职,最根本的依靠是法律,最可行的途径是签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了社保,在社保缴存环节就可以阻止“多头就业”;如果劳动者无法达到录用要求,在试用期可以解除其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提供虚假信息、违背承诺,甚至是恶意欺诈,不仅可能被解除劳动合同甚至被要求承担赔偿责任。以此而论,如果求职者确实存在恶意求职行为,最终也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 缺货程度堪比首发!iPhone 14 Pro发货已延期至2023年
  • 谷歌面临印度监管机构2.75亿美元反垄断罚款,计划提起法律诉讼
  • 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本土353+1566例
  • 韩国首尔梨泰院踩踏事故已致149人死亡
  • 王海打假“疯狂小杨哥”最新进展:中山市场监管局回应“不予立案”
  • 购房付款须谨慎,严防诈骗莫踩坑!
  • 中银协:我国城商行总体发展向好,截至去年末资产规模超45万亿
  • 牛津经济研究院:欧元区通胀和经济增速意外上升,可能促使欧洲央行进一步加息
推荐内容
  • 市场调研机构:三星电子赶超谷歌,登顶“2022年全球最佳品牌榜”
  • 白电三巨头业绩向好 但市场还需“新故事”
  • 外媒:马斯克接管推特 特朗普坚守“真实社交”
  • 传两家加拿大主要银行退出汇丰银行加拿大业务竞购
  • 深圳加速度!A股“深圳板块”总数达400家
  • 全球农作物市场“新地震”:俄罗斯宣布暂停执行乌克兰粮食外运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