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跨国药企借道进博会, 拓展“朋友圈”共促创新!

跨国药企借道进博会, 拓展“朋友圈”共促创新

时间:2025-07-07 04:00:34 来源:胁肩累足网 作者:知识 阅读:484次

第五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朋友圈不少药企将展示更多的跨国创新药产品。与此同时,药企药企们也纷纷借助进博会拓展“朋友圈”,借道进博通过抱团创新来扩大市场。展共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促创近年来,朋友圈伴随着审评审批制度的跨国优化以及医保目录动态调整速度加快,创新药正在驱动着中国药品市场增长。药企与此同时,借道进博正在推进的展共集采政策,也在重构仿制药市场。促创

面对中国医药市场的朋友圈改变,跨国药企们纷纷加快向中国引入创新药速度。跨国在第五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药企企业们将展示更多的创新药产品。与此同时,药企们也纷纷借助进博会拓展“朋友圈”,通过抱团创新来扩大市场。

新老面孔

这次进博会,将会出现一些新的面孔,如梯瓦制药(Teva)首次参展。

梯瓦大中华区总经理Theodor Wee(黄迪仁)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期待借助这个平台与中国市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全新的贸易渠道,促进了全球各地的合作交流,公司希望借助这个大好机会,展示自身在仿制药和特药领域的实力。

在过去的一年,一些跨国药企进行了业务分拆,此次进博会也将以全新的形象亮相。

今年7月份,葛兰素史克(GSK)完成了对消费健康业务的拆分,成为了全新的生物医药公司,专注于创新药品和疫苗领域,这次进博会也是新GSK的“中国首秀”。

去年从默沙东拆分而来的欧加隆,也将首次以独立运营公司的身份在进博会上正式亮相。在这场首秀中,欧加隆将聚焦为女性及其家庭构建的“全生育周期”及“全生命周期”守护的创新布局。

一些企业加大了参展力度,如拜耳携旗下三大事业部-处方药(含影像诊断)、健康消费品和作物科学共同亮相。拜耳今年的展台面积在第四届进博会的基础上继续增加50%,比第一届的参展面积大了三倍,达到历年之最。

不少药企也想通过进博会这个平台来结交更多的合作伙伴。

阿斯利康将在本届进博会上展示包括肿瘤、心血管、代谢、呼吸、消化等患者亟需治疗领域的解决方案,以及在罕见病、自体免疫、新冠中和抗体、疫苗及感染等领域的全新布局。同时,公司也将联合各界合作伙伴,展示医疗健康产业创新技术与生态建设成果等。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进博会是中国跟全世界对接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够辐射中国,而且也可以辐射全世界,也是产品“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在进博会上,公司不仅有机会跟各地政府进行密切的对接合作,而且也可以跟医院及商业伙伴合作推动进口产品加快落地。除此之外,公司将跟中国的企业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助推中国的创新走向世界。

“新GSK使命的一个关键词是‘合力’,在中国,就是要与众多健康卫生机构以及医疗专业人士加强合作。在这次进博会上,公司会与多个机构达成一系列合作项目,共同探索创新的医疗解决方案,涵盖传染病、慢病管理、免疫系统疾病等领域,旨在构建‘医防一体’健康网络,让创新成果和优质医疗资源可以更及时地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GSK副总裁、中国总经理齐欣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共促创新

在过去,进博会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在不少跨国药企们看来,进博会溢出效应明显。

如在第二届进博会上,阿斯利康首次宣布中国区域总部建设构想,如今,该公司已形成上海为中国总部,北京、杭州、成都、广州、无锡、青岛为六大区域总部。

“进博会对阿斯利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平台,公司每年都会全力以赴,把参展进博会当做公司的工作重点,公司在进博会中收获很大,借助这个平台,通过与跟各地政府的交流促成了公司各大区域总部在中国的依次落地。”王磊说。

百时美施贵宝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得益于“进博效应”以及中国政府加速审评审批等一系列举措,公司全球创新成果得以“快跑”进入中国市场。以公司创新药“利布罗泽(罗特西普)”为例,在去年进博会后的两个月即在中国获批,一举突破β地中海贫血十余年治疗困局。

武田制药方面也表示,得益于进博会强大的溢出效应,以及中国有关部门鼓励创新列有力举措,公司旗下创新药物和突破性疗法在华获批上市的速度不断创下新纪录。

近年来,中国医药市场发生了巨大改变,行业自上而下,皆在鼓励创新研发,这进一步推动了整个市场发展。

2015年8月,《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下发,提出要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之后,系列的加快药品审评审批政策接踵而至,整个创新药审评审批进程明显加快,医药行业的创新热情大大被激发,从2015年到2020年,共有200多种创新疗法在中国获批,其中,2021年创新药和器械的获批上市数量则再创新高。

这些鼓励创新的利好政策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机遇。拜耳中国公共与政府事务及可持续发展副总裁高勇表示,近年来,伴随人口老龄化及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公司看到了中国对高质量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大,公司也不断探索,在中国市场持续引入高质量的创新药物和解决方案。

百时美施贵宝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中国政府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以及一系列政策正在推动行业不断高质量发展,在这过程中,对于创新的重视与鼓励驱动着产业持续高速发展。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 对载人航天经验教训的再思考:商业化是发展载人航天必经之路
  • 三部门发布关于对电子烟征收消费税的公告
  • 石药集团发布新诺威前三季度业绩 归母净利润4.63亿元同比增长89.25%
  • 高管降薪一半、基层工资只发七成,IPO未果的威马汽车还能撑多久?
  • 深交所总经理沙雁:国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功能有待彰显
  • 液晶屏价格 初步止跌企稳
  • 钱大妈集团总经理冯卫华:探索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新模式
  • 【新浪教育】北京新加坡国际学校马隽:国际教育提供的是一种视野
推荐内容
  • 基石药业-B获执行董事杨建新增持57万股公司股份
  • 蔚来20亿成立电池科技公司,李斌任董事长
  • 养老金持股动向曝光 巨资抄底矿业巨头 押中储能大牛股 重仓股普遍跑赢大市(附名单)
  • 洛阳钼业独立董事王友贵拟增持不超过6000万股H股
  • 厂家提价?连花清瘟涨超50%!以岭药业回应:没有的事
  • 机构:前9月全球教育类应用总收入为1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