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邮消金、杭银消金分别申请50亿、30亿ABS融资!

中邮消金、杭银消金分别申请50亿、30亿ABS融资

时间:2025-07-06 08:56:32 来源:胁肩累足网 作者:知识 阅读:486次

近日,中邮资‘消费金融频道’注意到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的消金消金信息,又有两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提交了申请注册ABS报告。分别

申请超大额ABS

报告显示,申请中邮消费金融自获准注册之日2年内,亿亿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4-8期“邮赢”系列个人消费类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中邮资共计50亿元人民币。消金消金

另一家,分别杭银消费金融“杭邦”系列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申请计划分3期在2年内发行总计30亿元个人消费类贷款ABS。亿亿

这两家消费金融公司都是中邮资第二次申请注册ABS。中邮消费金融于2021年12月发行的消金消金首期ABS产品,规模10.27亿;杭银消费金融首单ABS产品于2021年11月发行,分别规模10亿。申请

值得注意的亿亿是,中邮消费金融日前刚获批了发行不超过18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进一步拓宽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

多渠道密集增资

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其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渠道:接受股东和股东境内子公司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资产证券化。除了股东提供的流动性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外部融资的便利性、可获得性以及资金成本是影响业务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刺激消费政策的密集出台,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各大消费金融公司一方面通过股东增资来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ABS、金融债、银团贷款等方式融资补血。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市场分化格局也越发明显。

2021年以来,国内疫情常态化管控和宏观经济环境平稳,消费贷ABS基础资产质量有所提高。再加上消费金融行业监管趋严,消费贷ABS基础资产质量更是有了明显改善。

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已有17家获得了发行ABS资格。今年以来已有4家消费金融公司发行了5期ABS产品,规模超过60亿元。

其中,马上消费金融发行2笔ABS,共计25.2亿元;湖北消费金融发行7.66亿元;兴业消费金融发行19.52亿元。

相比于发行ABS,银团贷款规模整体不大,但也成了今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常用的融资手段。

今年2月,小米消费金融募集6.8亿银团贷款;3月,平安消费金融募集6.75亿银团贷款;4月,锦程消费金融完成6.3亿银团贷款的募集;5月,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完成3亿元银团贷款募集。6月22日,海尔消费金融获5.1亿银团贷款。6月24日,马上消费金融获得6.8亿元银团贷款。

相比于其他融资渠道,今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在发行金融债方面进展不大。虽然2月16日,河南银保监局同意中原消费金融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总规模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期限不超过3年的金融债券,但截至目前还未发行。

与上述融资方式不同,蚂蚁消费金融6月份通过资产收益权转让获得10亿元融资。

相较于其他持牌消金,蚂蚁消金资金来源相对有限。一方面,蚂蚁消金成立时间较短(2021年6月成立),尚未获得同业拆借、发行ABS和金融债券等资格;再者上市急刹车(2020年11月)、蚂蚁消金增资暂缓(2022年1月),进一步加剧了“资金荒”。

所以,除了自有资本,蚂蚁消费金融只剩下“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以及信贷资产转让和收益权转让等融资路径。

融资能力决定着消费金融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业务发展、扩张。未来,一家消费金融机构想在激烈竞争中奋勇向前,除了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还应具备从市场中融入更低成本的能力。

(来源:消费金融频道)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 “打过四价还能再打吗?”九价HPV疫苗扩龄至9-45岁,多地喊话:先别急…
  • 俄大使馆谴责:美方在纵容他们逍遥法外
  • 邬贺铨院士:工业5G应用技术仍需改进 企业数字化转型可考虑直接“上云”
  • 李迅雷:中国老龄化进程来势凶猛,需引起足够重视
  • 上海今年累计推广2300辆燃料电池汽车 约占全国总量21%
  • 时尚界最有权势的设计师宣布关闭个人品牌
  • 中天策略:11月23日市场分析
  • 凌鹏:我的申万记忆——“申万前首席策略”之名,这是一种荣誉和烙印
推荐内容
  • 刘强东内部信放大招:高管降薪提升基层待遇,将设住房保障基金
  • 银保监会肖远企:金融部门要帮新市民避免过度负债过度杠杆
  • 全国各地疫情形势如何?国家疾控局回应
  • 北京农商银行党委书记付东升: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首要是推动金融服务均等化和便捷化
  • 北交所副总经理王丽:北交所制度设计践行了法制框架下的金融创新之路
  •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落户,东莞新能源产业开启竞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