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储蓄过剩”论终结?
作者: 吉姆·奥尼尔 2005年,全球时任美联储理事的储蓄伯南克提出了全球储蓄过剩的观点,以解释美国为何持续出现经常项目赤字。过剩与上世纪80和90年代的论终许多学术思想不同,他认为是全球美国以外的过剩储蓄导致利率,尤其是储蓄长期利率低于应有水平。 伯南克完善了一个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曾探讨过的过剩想法,指出美国的论终经常项目赤字之所以持续存在,是全球因为美国国债吸引了世界各地渴望持有所谓安全资产的储蓄者。过去有种假设认为这些持续赤字将在某个时候危及美元的储蓄稳定,并迫使美国提高利率以防止通胀和国内金融动荡。过剩 伯南克的论终论点在当时的国际货币界日益流行,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通胀率长期维持低位、储蓄美国的过剩经常项目赤字持续存在时,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从2000年代末开始,许多企业改变了自身储蓄行为,着手设立特殊专项基金,也进一步推动了该想法。 虽然我倾向于采纳那些头脑更敏锐者的学术智慧,但却从未真正相信过伯南克的理论,原因有二: 首先,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一个由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组成的会计恒等式。经常项目是由国内储蓄-投资状况决定的。一个国家如果储蓄多于投资,就会出现超额储蓄和经常项目盈余,反之亦然,正如一个国家如果进口多于出口(至少在经常项目基础上)就会出现贸易赤字。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项目(反映货币流入和流出该国的情况)必然能决定经常项目的状态。 其次,鉴于储蓄过剩论的流行与持续低通胀在时间上是重合的,债券收益率的普遍下降可能主要是基于低通胀因素。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我一直不明白储蓄过剩观点的倡导者们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开始减少其庞大经常项目盈余时受到更多质疑。如果被逼急了,他们可能会说这一变化被其他地方的更大盈余抵消掉了,比如危机后的欧元区和那些因担心2008年危机重现而囤积现金的企业账面上。 但如今有两个新事态发展又一次检验了储蓄过剩论。首先,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被证明是持续的)更高通胀时代。对于中央银行来说,确保这是暂时的唯一方法是收紧自身货币政策,追求正常水平的实际正利率,而非坚持用旧理论去为其持续低利率找理由。希望大家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经济学常识——经济增长的趋势比率和实际利率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第二个重大事态是西方对俄罗斯的新制裁,包括冻结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大部分西方外汇储备。这一做法可能会导致其他超额储备持有者停止囤积这么多外汇,也将因此决定性地终结伯南克的全球储蓄过剩论。 这或许不是件坏事。即使储蓄过剩论是真的,凭什么所有这些国家都需要持续的大规模经常账户盈余?我们应该欢迎一个其他国家货币可以更大幅度升值,进而令居民实际国内收入得以提升的世界。更大的购买力使人们能够购买更多外国商品。他们的领导人甚至可能考虑采取政策去降低国内储蓄率,增加国内消费和投资。而这反过来甚至可能间接促进美国国内储蓄的增加。 我曾与几位国际货币专家分享过这些想法,而大多数人都礼貌地否定了我。他们认为大多数持有大量外汇的国家都没必要去担心西方的政策反应,或者缺乏实现国内经济制度顺利转型所需的政治架构。还有人认为美国动用制裁可能会导致各国进一步转向美元以外的货币。但目前还不清楚有什么高流动性的货币可以让人放心持有。在缺乏替代品的情况下,更多的国家可能会开始思考自己究竟为何要持有如此大量的储备。 如果是这样的话,特别是如果过去30年的通胀趋势被逆转,那么我们今年迄今为止在债券市场看到的动荡,可能就只是一个前奏而已。 (作者系高盛资产管理公司前主席、英国前财政大臣,现为泛欧洲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成员。版权:辛迪加)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又见千万级罚单!上市农商行“一哥”重庆农商行年内合计被罚1641万元,股价长期破发,曾四次增持稳定股价
- 首套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建立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就春节返乡发出倡议
- 发改委重磅表态 铁矿石价格应声跳水
- 三季度亏损收窄超九成,斗鱼仍面临付费用户流失难题
- 交通运输部: 预计今年春运客流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
- 迪士尼玲娜贝儿头部被男子拍打 专家科普:内有钢架 可能造成脑震荡
- 蚂蚁集团重磅调整!马云退出实控人位置,不再存在任何股东单一或共同控制集团情形!
- 中国游戏市场10月销售收入超197亿元 6个月内首次环比正增长
- 【育儿问答】宝宝拒绝杯子喝奶怎么办?
- 12月电费突然暴涨!多地回应
- A股新年首周“开门红” 核心资产获青睐
- 德意志银行考虑缩减杠杆融资业务 将资源用于其他业务板块
- 格林美回应泰兴工厂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对经营影响有限
- 建发股份:拟现金收购美凯龙不超过30%股份 可能成为其控股股东
- 【育儿问答】宝宝拒绝杯子喝奶怎么办?
- 纽约黄金期货周一收跌0.8%
- 张文宏最新研判:疫情正在向季节性、地方性流行转化
- 新茶饮江湖:“暗斗”2022 “明争”2023
- 行业高管:欧洲太阳能市场今年有望大幅增长 美国增速将放缓
- 搜索
-
- 友情链接
-
- 生活成本危机加剧 英国通胀与民众担忧同创40年新高
- 专访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产业室主任魏琪嘉:全球大宗商品开始“退热” 仍需保供稳价防范输入性风险
- 华创证券:维持网易-S推荐评级 目标价200港元
- 年薪最高70万!上海面向全球招收5157名博士后,人社局直播带岗,招收对象和条件已发布,速看!
- 全文|深圳发改委印发《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三个政策措施
- 中国资深外交官李军华被任命为联合国副秘书长
- “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跳涨七倍,六分之一德国工业企业面临减产停产
- 中韩人寿引战增资获批 注册资本增至30亿元
- 东吴策略:内资偏价值 外资减持消费
- 海南船舶“多证合一”改革再升级 全国首次实现“九证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