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雪糕走进千家万户的,是添加剂,不是高售价
作者 | 叶辰 冯毅 编辑 | 冯毅 策划 | 王振宇
最近,让雪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糕走高售冰淇淋雪糕也迎来了销售旺季。进千家万剂然而,添加网友们可能冰激凌雪糕还没吃多少,让雪关于冰激凌雪糕的糕走高售“瓜”却吃了一堆。
起初,进千家万剂是添加高价冰激凌雪糕引发了群众的不满。网友们甚至还为“天价雪糕”发明了一个新名词——雪糕刺客。让雪
网友表示,糕走高售“生活就像雪糕,进千家万剂你永远都不知道,添加你下一块拿到的让雪雪糕的价格,会不会在你心头刺一剑。糕走高售”
之后,进千家万剂就是有消费者表示,高价雪糕钟薛高即便“晒太阳”1小时也不会融化。
这引发了一场“钟薛高”危机。随着各路网友们自发验证,人们发现,这款高价雪糕无论是用打火机烧,还是用火焰喷枪炙烤,都不会融化。人们开始害怕,这里面是不是加入了一些“神奇”的小成分?危害身体健康?
那么,究竟为什么,冰激凌雪糕会迎来价格飙升?那些物美价廉的雪糕哪去了?雪糕“高温不化”又是因为什么?
为什么雪糕不会化?
先说结论,钟薛高之所以晒太阳不化,确实与配方中的添加剂有关。
为了防止雪糕在运输或开袋前迅速融化,生产商会想办法提高雪糕的抗融性。常见的做法,就是在其中添加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等成分。
同时,由于雪糕固形物高,水少,因此完全融化的过程也不易被察觉,反而给人一种没有融化的假象。
那为什么火焰喷枪也烧不化钟薛高呢?
这是因为,雪糕厚、温度低,没有完全烧透。而表面会变黑,则是因为有机物碳化,但并没有完全燃烧,就好比烤肉表面烤糊了、黑了一样。
总之,从科学的角度看,只要符合国家生产标准的要求,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而冰激凌雪糕是否容易融化,也不是检验合格的正确方式。
网友之所以质疑其安全性,是基于一种朴素的认知:冷饮=冰,而冰高温不化,是违背常识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认知是不正确的。那么,冰淇淋为何要有这些添加剂?他们又是如何被行业“选择”的?
这其实要从冰淇淋的起源讲起。而这是一个很长也很有意思的故事。
冰激凌的进化史
其实关于冰淇淋的起源,有众多版本。
比如相传在古罗马帝国时代,有位厨师从高山上取回未化的冰雪,用蜂蜜、水果汁、美酒调和,给皇帝驱热解喝;又比如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时,从高山上取雪再加上果汁给士兵消暑。
但与这些传言比起来,最靠谱、对现代冰淇淋“贡献”最大的,显然是有文献记载的中国版本。
《周礼》记载“凌人掌冰,以供祭祀宾客”,也就是说,早在周朝时,就有用冰供祭祀或招待宾朋的习惯了。
这里面的“凌人”是什么意思?
根据《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郑玄注:“掌冰政,主藏冰之政也。”上述文献是说,周朝专门设立一个官职叫“凌人”,专门管藏冰供冰的事。听起来真是又专业又高端啊。
再往后,唐代文献《酉阳杂俎》记载了“冰酪”,也就是牛奶羊奶配果汁加冰、酥山,也就是奶油冷冻成小山状、酪饮,也就是牛奶羊奶冷冻的做法,和现代的冰淇淋已经十分相似。
而中国的冰淇淋又是怎么传入西方的呢?
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其写道:“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之后,制造冰淇淋的方法出现在了意大利。
这里的奶冰就是元代的含奶冰激凌。此时头脑精明的商人还发明了冰沙或刨冰,将糖、果酱和牛奶混入其中,入口即化。
16世纪时,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凯瑟琳与亨利二世结婚时,把冰淇淋配方带到法国宫廷。17世纪时,英格兰的查尔斯一世从一个法国厨师处买下“冰冻牛奶”的配方。
从冰淇淋发展史来看,在古代冰淇淋基本都是皇家与贵族的专享。而直到19世纪工业化发展加快,制冷技术更加先进后,冰淇淋才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1851年,一位卖牛奶和奶酪的商人雅各布·弗塞尔(Jacob Fussel),为了将销量并不稳定的牛奶能够长久保存,于是利用当时的冷冻技术将其冻了起来。他在美国建立起第一家冰淇淋工厂,并借助第一代冷藏机的发明,把冰淇淋生产发扬光大,因为规模化生产大大降低了成本,再加上借助冷冻技术的发展,使得冰淇淋走出皇家与贵族专属品的圈子,走入寻常百姓家,并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他本人也被认为是“冰淇淋之父”。
中国的冰激凌——原子弹的副产物
那么现代化生产的冰激凌,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呢?
1906年,一位名为约瑟·开斯普的俄籍犹太人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建起了一座旅馆——马迭尔。这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马迭尔冰棍的起源。
不过要说知名度更大的,我们更要提海宁洋行。他在之后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上海光明雪糕生产厂。
1913年,海宁洋行在上海成立。大概在1925年,美商老板海宁生从美国引进冷饮设备做起冰淇淋,取名“美女牌”,迅速占领上海的冰淇淋市场。到1932年,海宁洋行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家大规模生产冷饮的工厂。
新中国成立后,海宁洋行改为国营上海益民食品一厂,1950年,光明牌应运而生,并在当年盛夏来临之前,正式推出了“光明牌”棒冰。“光明”寓意:解放了,天亮了,新中国一片光明。
到20世纪六十年代,各地都开始有了自己的代表品牌,但由于生产力与技术的限制,在之后的30年里,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对冰激凌闻所未闻。直到80年代初,中国才引进了几条意大利马可公司的雪糕生产线,开始生产一种带棒的冰激凌,这就是80后童年记忆的花脸雪糕。
而在这一时期,国企对冰激凌的发展做出了一些特别的“贡献”。比如甘肃的504工厂,在为原子弹、核潜艇生产浓缩铀的同时,顺手做了点牛奶、草莓味的雪糕,深受兰州人民群众的欢迎。
添加剂——让冰激凌雪糕走进千家万户
为何冰激凌在早期无法做大面积推广呢?
原因是我国在生产与冷链环境,一度十分落后。
在生产环节,直到2006年,国内的冰激凌雪糕生产技术几乎仍然沿用国外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技术,主要是配方如原料的替换、乳化稳定剂的使用、香型的调配、以及一些简单的成型技术等。
而在冷链运输环节,美国、日本的冷链流通率高达90%以上,产品腐损率也在5%以下,而我国冷链流通率平均仅50%左右,腐损率最高达20%。
此外,2018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冷库容量仅为0.13立方米,低于全球平均的0.15立方米,并远低于美国的0.49立方米。
显然,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我国的冷链物流情况或更为落后。
我们关心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添加剂,大多数是在后工序里,其目的,是有利于冰激凌的凝冻、成型与硬化。比如添加稳定剂、增稠剂、乳化剂。
前面提到,钟薛高烧不化、晒不化的原因,其实就与稳定剂有关。它用以提高食品的黏稠度和冰激凌的膨胀度,还能延缓冰激凌的贮藏期间的冰结晶速度,改善抗溶性。总之,其是冰激凌雪糕提高口感、便于贮藏与运输的关键。
而乳化剂的作用也是冰激凌“不化”的原因之一。简单来说,乳化剂会让口感更细腻,防止粗大冰晶的形成,还会改善稳定性和保型性,增加室温下冰激凌的耐热性,同样有利于贮藏与运输。
这或是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冰激凌行业做出的选择。可以说,没有添加剂,冰激凌雪糕就不会走出大城市,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
雪糕涨价的背后
除了食品安全外,同样被网友热议的还有高昂的价格。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了737款雪糕价格,发现超半数雪糕价格主要集中在5元至15元之间。另有超两成雪糕价格在15元以上,其中最贵的单价达到了99元。而欧睿国际咨询的数据也显示,2015-2020年,我国整体冷饮平均单价上涨了30%。
大家期待的价格与市场价格不匹配,为何现在雪糕价格会卖得这么贵?
首先,是原材料涨价。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08年至2020年,牛奶、淡奶油等原材料成本价格上涨了大约80%。原料价格是冷饮的重要成本之一。根据2021年的财报显示,冷饮产品的直接材料,占其总成本比例为67.32%,是冷饮产品的第一大成本。
第二,是资本蜂拥而入,企图推动“消费升级”。
在近年国内的冰激凌市场中,资本蜂拥而入,企图推动消费升级,提高价格与产品定位,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据企查查推出的《近十年冰激凌品牌投融资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起,冰激凌品牌投融资开始活跃,近十年冰激凌品牌投融资事件共32起,披露的融资金额近24亿元。
资本为何迅速涌入?利润是很大的因素。
我们仍然以乳企龙头伊利股份举例,根据伊利2021年年报,其冷饮产品的毛利率高达40.27%,高于其他产品毛利率,如果与伊利的主营液体乳相比,冷饮毛利率更是高了十多个百分点。
而除了高毛利让企业产生提价冲动外,对于一些老牌企业来说,重塑品牌形象,改变其产品线老化状态,也是一大理由。
要知道,现在市场上的许多常见品牌,基本已是20岁“高龄”。这对于快消品品牌来说,意味着其将要被新一代消费者抛弃。
而对于像钟薛高这样的新兴企业来讲,产品定位高端,则让资本看到了所谓的“成长性、可能性”,从而拥抱消费升级,加速融资。
数据显示,钟薛高已完成了4轮融资。其中,在2020年底,钟薛高获得天图投资的股权融资。相隔不到半年时间,钟薛高再度获得元生资本、H Capital、万物资本以及笠心资本联合投资的2亿元,完成A轮。
但是,所谓的消费升级,也有另一面。这也是消费者对“雪糕刺客”们愤怒的原因。
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同高单价。从艾媒咨询对消费者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到,消费者能接受3-4元这个区间价格的比例最高,占37%,其次是5-9元,占比约34%,还有11%的消费者只接受3元以下的单价。换句话说,10元以下的雪糕价格,是约八成消费者的选择。
此外,生活中,也有很多并不认同消费升级的消费者。例如拼多多能在阿里、京东两大巨头眼皮底下快速异军突起,就是并非所有消费者,都接受了消费升级“洗礼”的证明。
对于雪糕的主要消费群体,被称为Z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或许用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不足以形容他们的消费观。
最后,咖啡、茶饮、酒水之所以有空间制定高单价,是因为其还有一部分社交属性强,有消费者认为其高价能凸显自己的圈层身份。而雪糕的社交属性并不像咖啡、茶饮那样强。更多的时候,雪糕只是消暑的一种功能性食品。
回首不久前的过去,同样定位高端市场,选择高定价策略的喜茶、奈雪的茶,随着增长放缓,今年初也不得不降价。
以奈雪的茶为例,2022上半年平均客单价为35元,较2021年下滑了16%。今年1月起,其甚至推出了9-19元区间的“轻松购”系列。
从雪糕的发展历史看,工业技术的提升,让雪糕从王公贵族的专属走入大众百姓的生活。
但一些企业,目前用高价格塑造高端形象的策略,不仅对群众普及无益,也不一定能让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毕竟,消费者会用脚投票。
(责任编辑:综合)
-
11月23日(周三),截止发稿,曼联(MANU.US)涨超13%,报16.98美元。曼联此前宣布C罗将提前结束合同离开曼联。此外,消息称曼联将考虑包括新投资、出售或其他交易在内的选项。 ...[详细]
-
5月29日,北京多家商业中心恢复正常营业,餐饮商户仍然禁止堂食,仅支持外卖和自提。各大商场同步加强疫情防控措施,对公共区域进行定时消毒,消费者需佩戴口罩、出示健康宝绿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才能 ...[详细]
-
2022年,中克关系步入“而立之年”。5月13日,中国与克罗地亚迎来建交30周年。位处欧洲东南部的克罗地亚是亚得里亚海沿岸的主要国家,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克罗地亚积 ...[详细]
-
北京本轮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不断巩固向好态势 全市防控分区分级
本报北京5月28日电 记者朱竞若、王昊男)5月28日0时至15时,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2例,无社会面新增。在28日北京市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 ...[详细]
-
高盛分析师在周三表示,预计2023年年中的全球经济环境将对大宗商品更加有利。智通财经APP获悉,高盛分析师在周三表示,预计2023年年中的全球经济环境将对大宗商品价格更加有利,主要因为市场预期美元将趋 ...[详细]
-
上海重振经济50条全解:切实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稳固企业家信心
因为疫情承受巨大压力的上海经济,迎来重磅支持举措。5月29日下午,《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印发,包括八个方面、50条政策措施。“这次政策的出台非常及时,抗疫不是目的,抗疫 ...[详细]
-
财联社5月29日讯编辑 牛占林)近期以来,、、Meta、、Paypal等美国多家知名企业陆陆续续发布了裁员和冻结招聘的消息,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美国火热的就业市场出现了什么问题?投资银行Piper S ...[详细]
-
5月29日,北京市举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49场新闻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 北京已连续两天无新增社会面病例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北京已连续七 ...[详细]
-
转自:沈阳晚报今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发布了《关于确定2022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29家筹建单位。大东区人民政府申报的老龙口白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详细]
-
参考消息网5月29日报道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乌克兰国防部29日说,乌克兰军队仍在东部地区的北顿涅茨克战斗,与俄罗斯军队交火。报道称,莫斯科称俄军已在乌克兰东部地区占领了战略重镇红利曼乌克兰 ...[详细]